江阴地理位置险要,境内君山、黄山枕江扼流,自成天堑,被称为“江海门户”,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,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长江防御体系。江阴长江防御体系的作用,在国内战争时,主要是江南防御江北;在抵御外敌时,主要防御海上溯江而上的入侵。
春秋时期,吴国在黄山(位于今江阴城北江边)席帽峰“筑石室,为烽火之所”。明代中叶为防倭寇,增修江阴城垣。明崇祯八年(1635),为防倭寇进犯江阴城,于黄山大、小石湾筑建炮堤,配置红夷大炮11座。后历代炮台城池俱增修益固。清道光年间,为防外舰入侵,以黄山为主体增修炮台,配备“耀威大将军”、“振武大将军”诸铁炮50余尊;光绪年间,清政府再斥巨资整顿改造炮台,于长江两岸配置巨型火炮70门,并自东至西将炮台划分为右翼、中权、左翼及北岸,统称“沿江四路炮台”。又于黄山、马鞍山(位于今江阴澄江街道境内)和秦望山(位于今江阴月城镇境内)下筑火药库,于萧山(位于今江阴黄山东)创设水雷、工程诸营,建水雷学堂。1912年10月19日,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炮台,改土炮台为洋炮台。民国初,北方政府以江阴为海军基地,驻防巡洋舰、炮舰、水雷炮舰等舰船30余艘;民国二十四年(1935),国民政府借黄山、君山头脊,筑钢筋混凝土永久性炮台以及弹药库、指挥所、观察所、机枪掩体等设施,配备德国克虏伯大口径火炮60余门,最大射程可达1.2万米。
自古江阴战事无数。东晋名将祖逖曾率2000众屯于江阴备北伐。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(450),宋文帝陈舰沿江列营江阴城以阻北魏南渡。南宋建炎三年至四年(1129-1130),抗金名将韩世忠、岳飞移师江阴屯守江防。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),两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统水军屯江阴城,烧金兵船只千余。南宋咸淳二年(1266)江阴军签判赵良珂抗击蒙古水师,焚舟擒帅。元末朱元璋督师江阴,大破张士诚兵于巫子门(今张家港境内)。明嘉靖年间,江阴县令钱錞举乡兵义勇抗倭寇袭扰。清顺治二年(1645),江阴人民自发抗清,凭借坚实的城墙,抵御清军200余门火炮轰击,坚守孤城81天,破敌24万,宁死不降,英勇悲壮。史界将江阴守城同“扬州十日”、“嘉定三屠”并称为“南明三惨”。足见江阴古城之坚固,百姓之英勇。台湾著名学者黄一农认为,江阴守城之役,动用火炮之多,规模超过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英国内战,应为十七世纪前半叶世界陆地最大炮战之一。民国初期袁世凯复辟称帝,杨闇公、杨虎、蒋介石等助江阴革命党人策兵反袁,组织“江靖护国军”,发表《江阴独立宣言》,发动“锡澄之役”。1925年1月,直奉军阀混战时,奉军炮中江阴城内兴国寺塔,塔尖被削。 江阴地处长江南岸,居宁、沪之间,黄山等三座高三四百米的山连成一体,江面宽仅1500米。这里既是由海入江的咽喉,又是南北交通的要道,地势十分险要。抗日战争时期。这里曾是阻止日军沿江而上的关口。民国二十六年(1937)“八·一三”事变后,中国军队在江阴江面展开了持续三个多月的对日海空之战,击毁日军飞机18架,国民政府海军第一、二舰队惨遭覆没,十分悲壮。 1949年蒋介石搞假和谈,幻想“划江而治”,更视江阴要塞为宁、沪江防战略屏障,一再加强要塞防务,调兵遣将,加强实力。到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,要塞官兵已增至7000余人,设有总炮台一座,大炮台三座,流动炮台一个。配有100毫米榴弹炮、加农炮各十二门,三七战防炮十六门、五七战炮三十六门,二五机关炮二门,控制沿江60华里江防。要塞自身也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:山顶有炮群,山腰有堑壕,山脚有地堡群,港口有木桩铁丝网,江面有舰只。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称“江阴要塞是铁打的,共军就是老虎、狮子也休想攻下它”。 4月21日晚,汤恩伯还打电话到江阴要塞督战,第二天,正当他到达芜湖督战时,江阴防线已被解放军突破。 江阴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军事地位,成为渡江战役中解放军与国民党争夺的重要关隘。1947年秋,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。时中共华中工委决定把江阴要塞列为策反重点。1949年4月20日晚及21日,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、东至江阴500公里战线上,发起了举世震惊的渡江战役。22日凌晨7时,江阴要塞7000余官兵宣布起义。江阴要塞起义,打开了国民党军长江下游防线的重要堡垒,切断了京沪线,为渡江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4月24日,粟裕、张爱萍等视察黄山炮台,接见要塞起义功臣。28日,于城内要塞司令部召开华东军区海军(解放军海军前身)成立大会。
1949年5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江阴要塞正式命名。从此,江阴要塞名震中外。1952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团奉命驻守江阴,延续至今;20世纪70年代起,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在江阴建成,赋予了江阴要塞新的内涵。 江阴黄山炮台旧址现存明清三合土炮台遗址2处、全长约600米,清末混凝土炮台3处,民国钢筋混凝土炮台12处,另有弹药库3间、观察所1座、机枪掩体3座。炮台或设在江湾或凿磊石壁,或就山势筑甬,或连地下火药库,工事曲深奇特、千变万化、"固若金汤"。江阴黄山炮台旧址跨明、清、民国,历360余年,为国内同类遗址所罕见,有重要的历史和军事研究价值,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特别是江阴黄山炮台旧址与山体自然景观融为一体,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,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遗址公园。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,始建于民国六年(1917),占地3752.7平方米,现有照壁、房屋三进及二侧厢计48间和花园、天井等,建筑风格中西合璧,堪称民国时期同类建筑之上品。城内与黄山炮台旧址、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共同见证江阴重大军事事件的兴国寺塔、忠邦亭、明伦堂、广济古泉等文物保存完好。